文章目录[隐藏]

胖东来以“区域中心化”模式扎根河南,聚焦许昌、新乡两地,通过13家门店实现2024年169.64亿元销售额,单店日均超340万元,其核心逻辑是“少而精”——通过自营品牌与精选外部品牌组合,构建“商超+百货”生态,辐射周边1小时交通圈。
远方好物则以私域电商为核心,依托微信小程序和独立站APP构建S2B2C模式。2024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,会员数从2.7万激增至48万,周复购率高达46.7%,其独特之处在于“轻资产裂变”:通过会员制(消费满365元退还365元保证金)和导师团队奖励机制,实现用户自传播裂变客户。
平台平均定价毛利率仅15%,其中80%返还用户,20%用于品控与运营,形成“低价高质→高复购→规模效应”的商业闭环。通过以量换价,极致缩减内部各模块成本,构建平台、服务商、会员用户与供应商四方产业共创的生态链!

胖东来的增长基于“一城一店”的精细化运营,单店辐射半径 5 公里内的深度服务;远方好物则依赖“轻资产”的私域裂变,经营信任,通过会员分享触达全国。
前者像“城市绿洲”,后者更似“有机病毒”,两种模式在 2024 年的爆发,折射出消费者对「确定性价值」的不同需求 —— 线下要服务体验,线上私域要品质差异化。
二、模式:区域王者与增长黑马
胖东来的区域统治力体现在全业态均衡发展:超市业态占比47.8%(许昌59.45亿+新乡21.49亿),百货、珠宝、电器等协同增长。值得关注的是,其线上商城销售额突破2亿元,显示传统商超触网的潜力。
远方好物则以“有机食品”为切入点,300+SKU中70%为农产品。平台通过“源头直采+SGS权威检测”压缩中间环节,价格比商超低30%-50%。2024年GMV同比增长200%,印证了大健康消费赛道的爆发潜力。
三、服务体系:线下温度与线上透明
胖东来的服务哲学是“用户即家人”:从“不满意即退换”的无忧政策,到投诉奖励500元的逆向激励,再到员工平均9000元薪资+半年带薪休假的“幸福工程”,构建了从环境到极致体验的全链条服务。数据显示,其退换货率不足0.3%,顾客净推荐值(NPS)高达85分。
远方好物则以“信任”为服务内核:通过SGS等6家机构每月抽检、中国质量万里行飞行检测,实现“0农残、0药残、0激素、0防腐剂”承诺。
创始人带队溯源,服务商成长会议,直播生产过程,用户可通过平台看到合作供应商,检测报告,配料表和用户真实评价。
此外,平台通过社群运营(24小时答疑)和远方大讲堂(健康知识分享),将购物场景转化为社交与学习空间。另外平台将用户与供应商深度链接,用户更加了解产品特点与功能,提高粘性;供应商更加了解一线用户,不断迭代产品。
从底层逻辑来看,胖东来用员工幸福驱动服务,远方好物用四方利益绑定深耕信任。前者是线下场景的温度服务,后者是线上私域的信任经济,两者都抓住了零售的本质 —— 让用户感受到被重视。
四、供应链体系:重资产自建与轻资产整合
胖东来采用“重资产+本地化”策略:自建中央厨房、检测中心、物流中心与本地农场签订直供协议,确保生鲜48小时内从田间到货架。其选品标准严苛,如活鱼饿养10天排酸、和田玉按品质而非产地定价,黄金不收加工费,形成“DL=品质保障”的品牌认知。
远方好物则聚焦“轻资产+全球化”:与600+供应商合作,通过现款结算降低供应链成本;引入国际标准(如多国有机认证,国内双有机认证),检测项目从农残300项到700项,海产品增测放射性元素。
五、选品逻辑:场景化精选与健康化极致
胖东来的选品策略是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精”。一方面孵化网红麻薯月饼、“自由爱”白酒等自营爆品,另一方面引入细分领域头部品牌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其核心原则是“让消费者闭着眼买”,如羽绒服专区公示进货价与售价,利润仅0.3元,打破行业价格黑箱。

远方好物则奉行“健康第一,价格第二”,品类主要以有机食品,地理标志产品,药膳同源,中华老字号,地方特色产品为主。选品团队全年300天实地考察,淘汰率超90%,最终上架的1000+SKU均通过“6个0”标准。
平台拒绝营销驱动的网红产品,更倾向于“低调实力派”,对供应商无投流量收费,无促销坑位费。
要说两者的最大区别是:胖东来的选品是“人货场”逻辑:根据区域人群需求组织货;远方好物是“货场人”逻辑:用极致健康产品吸引目标用户。前者是“地头蛇”的精准狙击,后者是“品类杀手”的降维打击。
结语、重构零售业的价值逻辑
胖东来的 170 亿和远方好物的 20 亿,看似两条平行线,实则指向同一命题:在商品过剩时代,如何创造“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”。
胖东来用 20 余年打磨的产品和服务,证明线下零售仍能通过体验差异化突围;远方好物的私域精耕慢跑,则验证了信任经济在细分品类的爆发力。
胖东来与远方好物的成功,本质上是对“人货场”关系的重新诠释。前者以线下场景为锚点,用极致服务构建情感信任;后者以线上数据为驱动,用透明品控重塑交易逻辑。
在流量红利消退的当下,两家企业的实践证明:零售业的未来,在于回归“产品力+用户需求”的原点。无论是线下区域深耕还是线上私域裂变,其核心始终是让消费者“花得明白,买得放心,吃得安心”。